磨砺一生,不同凡响——沈尹墨的诗词与书法(下)
日期:2024-11-13
  

文史学者 王勉

 

回归古典,风神标格

(接上篇)沈尹默是古典文学专家,教书颇受学生欢迎。他在北大的学生沈雁冰(茅盾)晚年回忆:沈教国文,没有讲义,只指示研究学术的门径,如何博览则在学生自己。

在新旧交替的时代,沈尹默认为应该吸收古典中好的东西,接前人的足迹往前去创造。1920年代初,他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考察进修期间给友人去信,“叹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绫罗绸缎,只没有剪制成衣,此时正应该利用他,下番裁缝工夫,莫只作那裂帛撕扇的快意事。蔑视经验,是我们的愚陋;抹杀前人,是我们的罪过”。1930年,沈尹默一度担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导师,指导科目为唐诗、杜甫诗。

终其一生,沈尹默真正坚持写作的是旧体诗词,新诗只是短暂的尝试。他把1905年以来所作诗词辑为《秋明集》,上下两册,前诗后词,1925年由北京书局印行,后多次再版。朱孝臧赞其词:“意必造极,语必洞微,而以平淡之笔达之。”钱玄同谈及沈尹默:“他对于旧诗是极深造有得的,他常有娓娓清言,不独令人忘倦,而且耐人寻味,我一向戏称他为《世说新语》中人。”蔡元培称他的旧体诗“独不失温柔敦厚之旨”。

1929年,沈尹默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,接受《大公报》采访时说,他的用人之道是“采取泾渭不分,兼容并蓄的人才主义”。他推广民众教育,很有成效,受到嘉奖。1931 年,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他为国立北平大学校长。北平大学由各自独立的几个学院组成,次年因工学院经费问题引起学潮,沈尹默向行政院辞职。1932年底,五十岁的沈尹默南下上海,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,几年间,出版了大量法国名著及郭沫若《石鼓文研究》等中国著作。

全面抗战爆发,上海沦陷。沈尹默1939 5月到重庆,9月应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,出任监察委员。当时沈士远在政府考试院工作,后来沈兼士也辗转到重庆,在中央大学师范学院任名誉教授。监察委员基本上是个闲职,沈尹默曾与其他监察委员联名弹劾孔祥熙、宋子文贪污受贿,却没有任何结果,因此很难有什么作为。不过监察院聚集了一大帮诗人、书画家,互相切磋,倒也不寂寞。

1940年,沈尹默与章士钊、江庸、潘伯鹰、乔大壮等共同发起成立饮河诗社,又名岷江文会,经常举办诗会雅集。社名取自《庄子》“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”,社员除了学者和社会名流,也有青年学生。

在报刊上,沈尹默发表了不少抗战题材作品,如“腾腾连日火,落落几家全。赖有成城志,金汤未堕坚”。他与友人应和,借景抒怀,多为关心家国命运及思乡之作,如“..... 乱离此际谁能料,哀乐平生那许忘。四十年来家国恨,看花赢得客心伤”。

这一时期的诗词,沈尹默选录成诗三卷《漫与集》《写心集》《山居集》及词二卷《念远词》《松壑词》。他的旧体诗词集还有1952年印行的《秋明室杂诗》《秋明长短句》写本。 国学大师马一浮称其五言诗“风神标格,深得力于陶公。亦不刻意唯取其貌,是以为高”。

融通碑帖,炉火纯青

刚从北京到上海那年,沈尹默眼病发作不能看书写字。第二年视力恢复了些,便忍不住要写字,不到几个月就写了二三百幅。他选出了一百幅,正草隶篆皆备,于19346月与族曾孙、画家沈迈士在上海合作举办书画展览会--这是沈尹默第一次举办书法展,获得一致好评。但他发现作品悬挂起来看有不少毛病,于是以后每写一幅作品,都要仔细检查, 点画笔势有不合法处,下次必须改正。

沈尹默“重复用唐碑的功”,继续用心习练褚遂良,也临习其他唐、五代、宋、元“二王”嫡系墨迹。书画家吴湖帆《丑簃日记》里记录了193757日沈尹默的来访:“尹翁今年五十五,而且目力已衰至极点,然书兴甚浓,因除此外无可遣,并云连阅书报多不能,甚苦甚苦。”

到重庆后,眼病好了些,终日磨墨写字, 赋诗填词。他揣摩米芾“七帖”,参考比较不同临本的兰亭,补临《张黑女墓志》,细研褚、柳,领悟执笔用笔的方法。有一天,他用淡墨临写《兰亭序》,觉得不满意,便掷入废纸篓,恰好于右任来看他,随手捡起,说这幅作品必能传世。于是沈尹默将这幅《兰亭序》裱成手卷,由沈兼士题引首,于右任、马衡、章士钊、朱家济、吴湖帆和启功在卷后题跋。

陕西人于右任与浙江人沈尹默在书坛齐名,合称“南沈北于”。而于右任极推崇沈尹默的书法,将沈的字比作梨园之科班,而自比为梨园之客串。

那时,张充和在教育部任职,跟沈尹默学习诗词和书法。她回忆:

我由青木关进城,总去陶园看尹师写字,如果写屏对时为他拉纸,是无比的享受,虽然站在对面,字是倒看的,只见笔尖在纸上舞动着,竟像是个舞者,一个字是小舞台,一篇字是大舞台,舞台的画面与动态,都达到和谐之美的极境。

张充和感叹:“尹师的书法,看来平易近人,然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是由转益多师得来的创造,如何可及呢?”沈尹默还教她执笔的方法。1941年,沈尹默在《读书通讯》上发表第一篇书学文章,即《执笔五字法》。

沈尹默1941年到1945年间写给张充和的字,她都收藏了,连写废的和试墨用的字也留心保存,后来大部分收入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年影印出版的《沈尹默蜀中墨迹》。

1938年后,陈独秀蛰居四川江津,与沈尹默通了消息后,二人常传信唱和。陈独秀认为沈尹默的字没有大的突破,在1941年给沈尹默弟子台静农的信中说:

......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,非眼面朋友所可及,然其字外无字,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。存世二王字,献之数种近真,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,神韵犹在欧、褚所临兰亭之下,即刻意学之,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,尊见以为如何?

陈独秀的艺术观念和风格很有个性,其评价无疑会更加激励沈尹默。很多年后,沈尹默在《马叙伦墨迹选集序》中也说,自己的字重章法少奇趣,“刻意临写,自运殆少,遂无复字外之奇”。但从另一面看,若能达到“唐贤以下”,也是相当高的水准了。

六十岁以后,沈尹默将临过的碑帖再重新温习。1943年,他与于右任、陈立夫、沈子善等倡导发起中国书学研究会,与章士钊、潘伯鹰等举办金石书画展览会。荷兰外交官、汉学家高罗佩主编《世界美术大辞典》,称沈尹默为民间第一大书家。高罗佩曾书写对联和诗,向沈尹默请教书法,两人结下一段翰墨缘。

抗战胜利后,沈尹默于194611月从重庆回到上海,次年去南京递交辞呈,辞去监院监察委员职务。东归后,他的诗作结为《归来集》,还写了不少散曲在报上发表。他靠鬻字为生,不断精研书法,除了颜真卿、怀素、苏轼、黄庭坚、蔡襄、米芾,对欧阳询《草书千字文》和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的用笔也有很深的心得。

沈尹默被尊为现代帖学的开派人物,与马公愚、邓散木、白蕉、潘伯鹰等“二王”派帖学书家一起,被称为“海派”,在当时国内书坛上占据重要位置。在1946年出版的《书法大成》中,沈尹默居首位,“二王”派书家占多数篇幅。

碑学、帖学的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。自唐代确立“二王”书风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以来,一千多年间,帖学一直占据主流。到清中叶,碑学形成阵势,帖学没落,延至民国。书法家郭绍虞认为,划分碑帖界限的结果是,学碑者多尚变化而涉于怪,学帖者偏于圆熟而人于俗。沈尹默虽然被视为帖学的中兴盟主,但他对汉碑魏碑下过艰深功夫,又由唐而溯追晋韵,融通碑帖,博采众长,自成一体。

1947年秋,沈尹默与沈迈士再次在上海合开书画展览。沈尹默作品有二百余件,自作诗词占十之八,临摹名家占十之二,备受瞩目,获“睥睨当代”“冠绝一时,当代无敌” 等盛赞。

振兴书法,不遗余力

19495月,上海解放不久,陈毅市长拜访的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就是沈尹默。陈毅曾在中法大学读书,陪同他来的李亚农在中法大学当过教师,也在孔德图书馆从事过研究工作,都与沈尹默有渊源。沈尹默被上海市政府聘请为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,后来又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、中央文史馆副馆长、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委员。

1959年,沈尹默前往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,陈毅副总理设宴招待几位年长委员。沈尹默建议在上海成立专门的书法组织,陈毅向毛主席作了汇报。经中央批准,1961年,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,沈尹默被选为主任委员。

研究会在书法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 在市青少年宫、市工人文化宫开办培训班,设立多处辅导点,到各学校举办讲座,培养了很多书法人才。沈尹默亲自在市青年宫授课,还书写了多种供青少年习字用的大、小楷习字帖。在上海,书法刊物相继创刊,传统碑帖陆续出版,书法篆刻展览时常举办。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,几年间,与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一起,在全国掀起了书法热。

1962年,上海市文化局为祝贺沈尹默八十寿辰举办“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”。当时周恩来总理在上海,特意参观并请沈尹默作书。沈尹默写了两幅《沁园春·雪》请周总理选择。周总理说,“沈老大作,多多益善”,全收下了。

不顾年老体衰及高度近视,沈尹默总结毕生经验,撰写《谈书法》《书法漫谈》《和青年朋友谈书法》《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》《二王法书管窥--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》等书论文章,既有普及性书法知识介绍, 又有专业深入的理论探讨。不少文章在《光明日报》《文汇报》《学术月刊》等报刊连载,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沈尹默的文章系统地论述笔法、笔势和笔意,对古代书法理论经典著作进行阐释。他形容书法之美:“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,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,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,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,引人欣赏,心畅神怡。”并提出:“书法要具有前人的法度,时代的精神,个人的特性。”他引用苏轼诗“退笔入山未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”,主张学问乃是书法的根底,学书法除了练习技能,还要多读书。

1950年代,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儒林外史》《东周列国志》等古典小说、“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”五十余种以及十卷本《鲁迅全集》等一百多部名著;包括毛泽东主席1972 年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影印线装宋版书《楚辞集注》,书名都由沈尹默题签。1963年,《儿童文学》创刊,中国作协理事冰心受托请沈尹默题刊名,巴金等陪同到沈家,沈尹默当场写就。

 

摘自《同舟共进》2024年第10期(总第436期)